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日前正式出爐。8月15日,貝殼財經記者走訪北京多家銀行網點了解到,當前,銀行網點普遍沒有接到政策調整的具體實施細則,個人消費貸利率也普遍在3%以上,最低未破3%“紅線”。
貼息新政也引發(fā)市場猜想,有從業(yè)者認為,“貼息不是銀行直接批低利率消費貸,而是消費后憑材料享受貼息,合計下來利率相對低一點?!币灿袕臉I(yè)者認為,“貸款利率一般隨LPR調整,貼息政策實施后利率有可能會降低”。
資深金融監(jiān)管政策專家周毅欽指出,未來消費貸利率仍有一定下降空間,但考慮到貼息的原因是銀行凈息差壓力加大,幅度可能比較有限。如果后續(xù)經濟復蘇仍然乏力,央行可能通過降準降息引導LPR下行,為消費貸利率打開下降窗口。
多家銀行暫未發(fā)布具體實施細則 3%利率“紅線”尚存
“咱們行個人消費貸利率最低能做到3%。”8月15日,一名民生銀行客戶經理告訴記者,根據客戶工作單位等資質情況,個人消費貸線下最高貸款額度100萬元,線上的最高貸款額度30萬元,還款方式可以先息后本。
該客戶經理稱,貼息政策9月1日起實施,目前尚不知道具體方案。不過,貼息政策只能用于規(guī)定消費用途,提供材料,滿足條件才能貼息,銀行并不能直接批下低利率貸款。
招商銀行工作人員也稱,新政執(zhí)行細則尚未通知,并表示,監(jiān)管要求個人消費貸利率必須在3%以上,該行現在最低能申請到3.05%利率,線下提額最高能申請到50萬元額度。
記者走訪了解到,中國銀行、光大銀行、工商銀行等也均暫未向網點下發(fā)貼息政策執(zhí)行通知。
光大銀行客戶經理稱,當前,銀行個人貸款利率普遍最低為3%,該行個人消費貸利率最低3.1%。該客戶經理提示,貼息政策要求必須有真實交易背景,且有消費領域限制,買房買股票就不行。
根據《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間,居民個人使用貸款經辦機構發(fā)放的個人消費貸款(不含信用卡業(yè)務)中實際用于消費,且貸款經辦機構可通過貸款發(fā)放賬戶等識別借款人相關消費交易信息的部分,可按規(guī)定享受貼息政策。
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重點領域包括家用汽車領域、養(yǎng)老生育領域、教育培訓領域、文化旅游領域、家居家裝領域、電子產品領域、健康醫(yī)療領域。6家國有大型商業(yè)銀行、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yè)銀行以及5家其他個人消費貸款發(fā)放機構均參與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
貸款用途、資金流向須嚴控
貼息政策發(fā)布后,農業(yè)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表示,將于2025年9月1日起,對符合要求的個人消費貸款實施貼息。多家銀行稱,具體辦理渠道、操作指引等實施細則后續(xù)將通過銀行官網、營業(yè)網點、官方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公布。
為什么貼息政策貸款經辦機構主要為全國性銀行?周毅欽指出,將貸款經辦銀行劃定在21家全國性銀行和5家消費貸款公司,是因為這些頭部金融機構的品牌知名度高、網點覆蓋廣、資金實力雄厚,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體系也更加成熟,對相關政策的執(zhí)行落地效果更好。
“從過往政策推行經驗看,如果政策實施效果良好,后續(xù)經辦行范圍有擴大可能,更多業(yè)務開展規(guī)范、符合資質要求的城農商行可能會加入進來?!敝芤銡J進一步表示,后續(xù)方案擴大范圍的核心難點在于貼息資金的來源。如果方案繼續(xù)擴大經辦機構,那么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的承擔比例肯定需要再行調整,這就對省級財政的資金到位效率、區(qū)域財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城農商行消息貸業(yè)務短期內受到的價格沖擊壓力。
事實上,早在去年,就有部分地區(qū)實施了消費貸貼息政策。財政廳、人民銀行四川省分行曾發(fā)布公告稱,對2024年10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期間,銀行機構向省內居民發(fā)放的1年期及以上,且貸款用途為汽車購置、電子產品、住房裝修、家電家具耐用品4類商品線下消費貸款,財政部門按照年利率1.5%、單筆不超過3000元給予居民1年期一次性貼息,居民在全省范圍最高可享受2筆貸款貼息支持。
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fā)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稱,對消費領域的經營主體和居民消費貸款進行財政貼息,是一項創(chuàng)新性政策舉措。通過財政貼息,一方面將直接降低居民消費信貸成本,提高居民運用金融杠桿擴大消費、改善生活的意愿和能力,另一方面將降低消費領域經營主體的融資成本,支持和鼓勵經營主體保持生產經營持續(xù)性,提供更多優(yōu)質產品和服務。
同時,董希淼也提出,金融機構應摒棄規(guī)模情結和速度情結,將貸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利用金融科技工具完善風控模型和算法,根據消費者職業(yè)、收入、負債、信用等準確判斷還款能力,提升風險防控有效性,進一步加強對貸款用途和資金流向的管控,確保相關貸款不被挪用,貼息資金不被套取,對消費者需求進行全面分析,提高消費者需求匹配的精準度減少過度授信和“多頭借貸”現象,保護好消費者合法權益。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徐雨婷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