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刊登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在中國發(fā)展高層論壇上的講話。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圖/ic


中國仍將是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格奧爾基耶娃指出,中國經濟在2023年出現(xiàn)了強勁的反彈,增長率超過5%。從中期來看,中國仍將是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雖然生產率增長緩慢和人口老齡化會影響經濟增長,但是也存在巨大的機遇。


根據IMF的分析,如果中國能夠實施全面的一攬子市場化改革,那么其經濟增長速度會比在維持現(xiàn)狀的情景下快得多。由此帶來的額外經濟增長能夠使實體經濟在未來15年擴大20%—按照目前的標準,這相當于給中國經濟新增了3.5萬億美元。


格奧爾基耶娃認為,一切都要從穩(wěn)健的宏觀經濟基本面出發(fā)。幾十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引人矚目,不但顯著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為應對各種迫在眉睫的近期挑戰(zhàn)提供了充足的政策緩沖,其中包括提高房地產行業(yè)的可持續(xù)性以及降低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應對這些挑戰(zhàn)對于實現(xiàn)向高質量增長的新時代的平穩(wěn)過渡至關重要。


高質量增長的一個關鍵特征是需要在更大程度上依賴國內消費。這一點有賴于提高個人和家庭的消費力。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覆蓋的人口數量為世界之最。然而,目前仍然有空間進一步擴大覆蓋面、提高福利水平。


國內消費還有賴于收入增長,而收入增長又取決于資本和勞動力的生產率。若實施改善營商環(huán)境、確保為私人企業(yè)提供與國有企業(yè)進行公平競爭的條件等改革,將改善資本配置。若投資發(fā)展人力資本(教育、終身培訓和技能重塑)和優(yōu)質醫(yī)療保健,將產生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和收入。


對于希望把握住人工智能“大爆發(fā)”催生的各種機會的中國來說,這一點尤其重要。各國準備就緒迎接人工智能世界,這已不再是未來的目標,而成為了當下的問題。IMF確定了對各國的人工智能準備就緒程度極其關鍵的四個領域——數字基礎設施、人力資本和勞動力市場、創(chuàng)新以及監(jiān)管與道德。


IMF的分析發(fā)現(xiàn),中國在人工智能準備就緒程度方面走在了新興經濟體的前列,發(fā)達的數字基礎設施為其提供了領先一步的優(yōu)勢。制定健全的人工智能監(jiān)管框架,加強與其他創(chuàng)新型國家之間的經濟聯(lián)系,都將有助于中國全力前進。


同樣,中國在發(fā)展綠色經濟方面擁有巨大的潛力。中國在部署可再生能源方面已經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在綠色出行方面也取得了長足進展。中國繼續(xù)發(fā)揮領導作用,對于化解全球氣候危機而言不可或缺。在近年來所取得進展的基礎上,中國如果按市場價格出售更大份額的電力,就能提高脫碳的效率。如果將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覆蓋面擴大到工業(yè)部門,也能達到上述目標。


未來的轉型并非易事。然而,從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是正確的路徑選擇,中國已經決心朝著這個方向前行。正如中國政府認識到的那樣,高質量發(fā)展最終依賴于改革。在這個過程中,IMF致力于成為中國的合作伙伴,包括通過持續(xù)的政策對話和相互學習。IMF還致力于攜手共同應對全球割裂、氣候變化和債務問題等全球挑戰(zhàn)。


未來一年各國必須謹慎調整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格奧爾基耶娃指出,對于全球來說,未來一年各國必須謹慎調整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以確保實現(xiàn)“軟著陸”,也就是在降低通貨膨脹率的同時,保持經濟穩(wěn)定正增長。許多國家的央行都面臨著根據數據決定何時降息、降幅多大這個艱巨任務。它們不再能夠從其他國家那里獲得啟示,因為不同國家在通脹放緩速度和經濟增長率方面都存在差異。


對于大多數國家的財政當局來說,今年也將是充滿挑戰(zhàn)的一年,一方面需要通過財政整頓來減少債務和重建緩沖,另一方面需要為本國經濟的數字化變革和綠色轉型提供資金。  


事實證明,全球經濟在遭遇過去幾年的沖擊時具有非同尋常的韌性。這種韌性主要源于大多數發(fā)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擁有穩(wěn)健的宏觀經濟基本面,以及消費者和政府支出強勁。勞動力市場保持穩(wěn)定,供應鏈也已恢復正常。


因此,盡管全球利率走高,但是據IMF預測,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率將超過3%。雖然許多國家的通脹率仍然高于目標值,但是IMF認為它將繼續(xù)回落。亞洲的情況有所不同,因為通脹率升高幅度不像其他地區(qū)那么大,而且回落速度相對更快。因此,利率也沒有上升得那么高。


然而,放眼中期,IMF預計全球經濟增長率將處在3%上下。如果以歷史標準為參照,這樣的增長速度是疲軟乏力的。生產率增長緩慢、債務水平高企的狀況給所有國家、尤其是新興和發(fā)展中經濟體帶來了挑戰(zhàn)。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影響了貿易和資本流動,而貿易和資本流動在過去幾十年里一直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好消息是,數字化變革和綠色轉型為促進生產率增長和提高生活水平提供了機遇。深化結構性改革可以改善創(chuàng)業(yè)條件、促進創(chuàng)新,并提高經濟表現(xiàn)。


這些挑戰(zhàn)對全球社會中最脆弱的成員具有極大的影響,而在這個緊密互聯(lián)的世界里,國際合作對于應對這些挑戰(zhàn)至關重要。世界各國齊集IMF就是為了解決各種問題,IMF感謝中國始終如一地為IMF的工作提供支持。


中國為IMF面向低收入國家的優(yōu)惠貸款工具、最近設立的韌性與可持續(xù)性貸款以及能力建設舉措提供了捐助,從而幫助增強了IMF的資金實力。在促進達成關于將IMF永久資源增加50%的協(xié)議的過程中,中國表現(xiàn)出了卓越的領導力。


IMF認識到,中國在解決新興和發(fā)展中經濟體的債務困境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鑒于許多國家目前身處或瀕臨債務困境,債權國在加速債務減免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IMF期待中國繼續(xù)積極參與其中。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張曉翀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