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年輕人在入手新款球鞋之前先問一句“能理財嗎”?這不是口誤,這是沒打算自己穿,以“炒”為主。
近來,社會上又出現(xiàn)了炒盲盒現(xiàn)象。如果說鞋還能穿,盲盒則類似成人版小浣熊干脆面之梁山一百零八將卡的收集。幼兒出于樸素的興趣,成人集這個顯然不是,投機之風顯露無疑。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炒鞋在某些“鞋交所”(轉(zhuǎn)售球鞋的APP)等第三方渠道機構(gòu)的推波助瀾之下,頗有“專業(yè)市場”的樣子。一級市場有聲有色,生產(chǎn)商不停地IPO(新鞋發(fā)售),并催生了“打新”市場。二級市場“買五”“賣五”,形成K線走勢。
茅臺股價過千元用了十余年,但在鞋交所,“一雙鞋破萬跟玩似的”。包括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學生在內(nèi),年輕人在這一領域的消費難言理性,“沖沖沖”(含義類似于幣圈的“all in”含義)響徹耳邊,攀比盛行。一些家庭困頓不能給其支撐的學生,可能會以超越自身的承擔能力參與其中。炒鞋市場稍有波動來襲,這些人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
同時,炒鞋跟過往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油你漲”“蘋什么”相比,并無什么本質(zhì)上的不同,即抓一個并沒有多少實在價值的標的物,來跟風玩資金盤。況且,當前這些球鞋交易平臺并無任何監(jiān)管,“老鼠倉”、虛構(gòu)交易、拉高價格、制假售假等問題極易出現(xiàn),球鞋平臺的主營業(yè)務類一旦超越二手鞋交易,開始提供金融服務,則有重蹈違法P2P覆轍的風險。
再者,人就兩只腳,能穿多少鞋?球鞋屬于普通的民生商品,替代品滿地,這一點不因其中的材質(zhì)被添加了多么高科技、多么有設計感、時代感的噱頭而改變。公眾對球鞋的關注遲早會回歸到其使用屬性上來。
既然不是真金白銀的剛需品種,從甚囂塵上到無人問津也只需一個夜晚。而對于叫喊著入場的年輕人來說,其很可能就是最后一棒的“新韭”。而對于球鞋的生產(chǎn)廠家或者經(jīng)銷商來說,說其置身事外般的“不知情”大概沒人信,缺了他們的“助攻”,鞋圈顯然難以成勢,越來越多的五花八門的限量版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但其如果意圖從人為制造的供需不平衡當中獲取不合理的超額利潤,很可能只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從資本市場的歷史經(jīng)驗來看,太陽底下無新事。從“蒜你狠”到“蒜你完”不過旦夕。類似炒鞋、炒盲盒后的“游資”突擊,常以眼花繚亂開局,以一地雞毛落幕,價格的必然回落都不一定能“活到”監(jiān)管出手調(diào)控之時。只是苦了那些“炒糊了”的年輕人。
□蔣光祥(財經(jīng)評論人)
編輯 王宇 校對 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