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曲筱藝)5月24日-26日,2021中國休閑度假大會在山東東營舉辦。本次大會以“挖掘休閑內循環(huán),推進文旅大循環(huán)”為主題,就休閑與生態(tài)、休閑與文化、休閑與市場、休閑與社會、休閑與生活、休閑與科技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交流研討。
活動現(xiàn)場,中山大學旅游學院院長、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規(guī)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旅游協(xié)會教育分會會長保繼剛發(fā)布了研究成果《中國避暑和避寒旅游目的地的研究》。研究表明,氣候旅游資源是旅游開發(fā)的一大特色,其中,避暑和避寒資源特別重要,避暑性氣候指的是每年6月、7月、8月,避寒性氣候指的是每年12月及次年1月、2月。保繼剛指出,與避暑型目的地的“遍在性”相比,國內避寒型目的地更具稀缺性。
避暑型氣候集中在經濟發(fā)達區(qū),大城市周邊千米以上山地可開發(fā)避暑度假產品
據《中國避暑和避寒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表明,全國避暑型氣候有三個片區(qū),第一個片區(qū)是北緯40度以北的西北邊疆和東北地區(qū),主要包括新疆北部、內蒙古、黑龍江和吉林等;第二個片區(qū)是西北中部地區(qū),主要包括青海的局部、陜西北部、甘肅、寧夏等;第三個片區(qū)主要包括西藏南部、四川西南部、貴州中西部、云南北部等。研究指出,從地域面積來看,避暑型氣候是一種分布較為廣泛的資源,避暑型氣候所包括的地方約占全國國土面積的31.78%,其中,達到舒適等級的占29.05%,達到非常舒適等級的占2.73%,這也是一些擁有避暑舒適氣候的地方夏季旅游火爆的原因。非避暑型氣候約占全國國土面積68.22%,其中,三分之二屬于較舒適等級,特別不舒適等級的地區(qū)面積比較小,但是非避暑型氣候大部分在東南部,是經濟最發(fā)達人口最密集的區(qū)域。
保繼剛表示,非避暑型氣候靠近大都市區(qū)的山地避暑地市場價值很高,除了上述幾個大片區(qū)域之外,實際上,東南部經濟發(fā)達、人口密集的區(qū)域還有一些山地適合避暑,比如江西廬山。“廬山周邊低海拔的地方都是一些‘火爐’地帶,所以廬山顯得特別珍貴。”他指出,一般來講,在東南部比較炎熱的地區(qū),海拔在800米以上都有一定的避暑效果,海拔每增加100米,空氣溫度會降低0.6攝氏度。所以在東南部特別是經濟發(fā)達的大城市周邊,如果能找到800米以上最好是1000米以上的山地,是可以開發(fā)避暑度假產品的。
根據全國冬季氣候舒適度總體分布特征,國內避寒型氣候區(qū)集中分布在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qū),包括云南、廣西、廣東、福建、海南。避寒型氣候在國內屬于稀缺資源,具有壟斷性的特征,只占國土面積3.09%,并且九成處于舒適等級,而處于非常舒適等級的只占國土面積的0.17%。這就是為什么三亞、西雙版納冬季旅游火爆的原因。
云南同時擁有避暑型與避寒型氣候,干熱河谷更適合老年人過冬
《中國避暑和避寒旅游目的地的研究》指出,云南是國內同時擁有避暑型與避寒型氣候的少數(shù)省份之一,氣候資源開發(fā)潛力特別大。云南的避暑型氣候比較多,整個云南西北部和東北部分布有兩個集中的舒適區(qū),迪慶、麗江、大理、怒江、昆明、玉溪、曲靖等都是有大面積避暑型氣候的分布地區(qū)。保繼剛指出,在云南海拔1500米以上的地區(qū),6月至8月都會比較舒服,比如昆明、迪慶、維西、蘭坪、麗江等。
云南避寒性氣候則主要分布在南部,呈現(xiàn)了明顯的緯度地熱性特征。研究報告顯示,云南的避寒地域類型大概分為兩類,一類是內陸型避寒區(qū),以西雙版納的勐臘、景洪為代表;一類是峽谷或者干熱河谷型避寒區(qū),以元江干熱河谷為代表。據了解,云南的避寒氣象站數(shù)量約占整體的18%,最突出的是沅江和勐臘。
保繼剛表示,除了西雙版納,其他一些地方包括元江等擁有突出干熱河谷的目的地尚未開發(fā)。他預測,從康養(yǎng)氣候角度來講,這種干熱河谷地區(qū)更適合老年人避寒度假。
新京報記者 曲筱藝
編輯 李錚 校對 陳荻雁
圖片 資料圖片